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“智慧海关”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愿景,而是国家海关总署推动贸易便利化、维护国门安全的核心战略。它要求海关监管从“被动应对”转向“主动预见”,从“人力密集”转向“技术密集”。在这场深刻的转型中,口岸的通关效率与安全水平,成为衡量智慧海关建设成效的关键标尺。那么,新的“标准”应该是什么?深圳码上通科技有限公司,作为海关边境自助验证闸机的源头生产厂家,正用一套完整的智慧闸机系统,给出了自己的答案——一个以“一体化、智能化、协同化”为核心的口岸通关新标准。
一、 破局传统:为何“旧标准”已无法适应新时代?
传统的口岸通关模式,长期以来被几个“老大难”问题所困扰:
信息孤岛: 旅客信息、证件信息、行李信息、风险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系统中,查验人员需要在多个平台间切换,效率低下且容易遗漏关键信息。
体验割裂: 旅客需要经过申报、预审、人工查验、自助通关等多个环节,流程繁琐,体验不佳,与“智慧”所倡导的便捷性背道而驰。
响应滞后: 传统的查验方式多为“事后发现”,对于潜在风险的预判和拦截能力不足,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安全防控的更高要求。
这些问题,共同构成了制约口岸通关效能的“旧标准”天花板。要响应智慧海关的号召,就必须打破这层天花板,建立一套全新的、系统化的标准。而这,正是码上通科技的核心使命。
二、 定义新标:码上通科技“一体化智慧闸机系统”的三大支柱
码上通科技所提供的,从来不是一台孤立的闸机,而是一套深度整合、协同作战的“一体化智慧闸机系统”。这套系统,通过三大支柱,重新定义了口岸通关的标准。
支柱一:全流程一体化的“效率标准”
我们提出的第一个新标准,是“全流程一体化”。码上通科技的系统,将旅客从进入口岸到完成通关的全流程无缝串联。
前端整合: 我们的系统可与海关的“单一窗口”、旅客指尖服务等平台无缝对接。旅客在出发前即可完成线上申报,生成一个专属的通关二维码。
中台融合: 在闸机端,我们集成了证件阅读、生物特征采集、人脸识别、风险分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。旅客只需一次停留,即可完成所有查验要素的采集与比对。系统自动将“人、证、码、票”等多维信息进行关联绑定,彻底告别了信息孤岛。
后端联动: 查验结果实时同步至海关作业系统,对于无风险旅客,实现“秒级通行”;对于需重点关注的旅客,系统会自动将其信息推送至后续的查验岗位,实现精准布控。
这个标准,将通关时间从“分钟级”压缩至“秒级”,将旅客的操作步骤从“多步”简化为“一步”,定义了智慧口岸应有的效率新高度。
支柱二:AI驱动的“安全标准”
智慧海关的核心是“智慧”,而智慧的核心在于AI。码上通科技将AI深度融入闸机系统,定义了主动、精准的“安全新标准”。
智能风险预警: 我们的系统不仅仅是“核验员”,更是“预警员”。通过对接海关的动态风险数据库,系统能在旅客刷证的瞬间,完成上百项风险因子的智能分析。一旦触发风险模型,系统会立即向后台发出分级预警,实现从“被动查获”到“主动拦截”的跨越。
非介入式查验: 借助先进的太赫兹或毫米波技术,我们的部分高端机型可在旅客自然通过时,完成对随身物品的非介入式扫描,在保障安全的同时,极大地提升了旅客的尊严感和体验感。
动态行为分析: 系统能够智能分析旅客在通关过程中的微表情和异常行为,为现场关员提供辅助决策依据,让安全防控更具深度和温度。
这个标准,让安全不再是冰冷的拦截,而是基于大数据和AI的、有预见的、更精准的守护。
支柱三:开放生态的“协同标准”
智慧海关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,任何设备都不能成为新的信息孤岛。码上通科技从一开始就秉持开放理念,定义了万物互联的“协同新标准”。
标准化API接口: 我们提供全面、开放的API接口,能够与海关现有的H2018系统、物流监控系统、视频监控平台等实现深度融合,确保数据在不同系统间自由、安全地流动。
模块化与可扩展性: 我们的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,未来无论是增加新的生物识别技术,还是接入新的业务应用,都能像“搭积木”一样轻松实现,保护了客户的长期投资。
数据赋能决策: 系统采集的海量通关数据,经过脱敏和智能分析后,可形成口岸客流、风险态势等多维度的可视化报表,为海关的关员调配、通道设置、监管策略优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。
这个标准,确保了码上通科技的系统能够融入并赋能整个智慧海关大生态,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。
响应智慧海关建设号召,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场需要用技术和创新去践行的深刻变革。深圳码上通科技,以“一体化智慧闸机系统”为画笔,以效率、安全、协同为颜料,正在描绘一幅口岸通关的未来图景。我们定义的,不仅是一套产品的标准,更是对未来智慧口岸的深刻理解。码上通科技,愿与全国海关一道,共同树立这个新标准,让中国的国门,因智慧而更高效,因科技而更安全。